"I'm trying to realize
It's alright to not be fine on your own
These last few weeks have been exhausting
I'm lost in my imagination
And there's one thing that I need from you
Can you come through, through
Through, yeah
And there's one thing that I need from you
Can you come through?"

B. 茶種一家親
茶葉與咖啡都含有提神元素-咖啡因(1827年時, 化學家Oudry發現茶含有此化合物, 卻以為是類似咖啡因的別種物質 因此咖啡因又多了茶因的小名),
茶與咖啡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是一巴掌打醒夢中的人立即見效; 抑或是慢慢活化腦神經,
有一個值得釐清的小謬思: 茶色深淺與咖啡因含量無關 !!! 別以為深色茶的”藥性”比淺色茶強,
i.e. 日本的玉露茶茶色極淡, 但有較高含量咖啡因, 顏色主要是因茶中的氧化型態多酚類聚合物-茶黃質與茶紅質共同創造的結果
而我們常聽到的紅茶, 烏龍茶, 白茶, 綠茶抑或是抹茶, 主要並不是品種本質的不同, 而是"社會歷練 (製程)"的不同, 各有各的姿態也吸引了投所好之人,
就像一樣身而為人, 有人擅長業務; 有人擅長研發, 且永遠都有挖鑿未曾發現的美好可能與新碰撞 (i.e. 阿薩姆紅茶混搭鮮奶, 綠奶茶),
而一般茶葉的製作工序為以下步驟的刪減與排列組合: 萎凋/ 攪拌/ 殺菁/ 揉捻/ 乾燥/ 烘炒等,
若再加上其他添加物: 櫻葉/ 莓果/ 香料, 不同的沖泡方式, 倒茶與品茗的禮儀, 就跟精巧編織的葡萄酒文化一樣多元
C. 幫茶葉命名吧 ! Chai or Te ?
茶跟許多漢字一樣有不同的發音方式, 依據兩種主要貿易途徑而有不同命名:
就北京話來說, 茶這個字的發音為 "chai", 因此若茶的貿易途徑是由中國北方, 或是經由中國官方運河輸入,
抑或是向葡萄牙一樣為了與北京的朝廷接近, 因此選擇接近中國官方語言的發音, i.e. 日本/ 越南/ 印度/ 俄羅斯/ 阿拉伯/ 斯洛伐克;
但若是由中國南方茶的發音為”te”, 這是閩南地區的方言, 多用於廣東與福建南部, 因為當時主要的茶葉海運出口均在這一區,
馬來商人就是由此批貨運往東南亞, 因此馬來語與爪哇語也稱茶為te, 而後西歐各國由東印度公司海運進口的國家也稱茶為te
D. 茶語錄 : 誰來敲敲大清帝國的大門
同樣並列世界早茶飲料: 咖啡/ 可可/ 茶, 前兩者因大航海時代的貿易剝奪與自我給予, 分別從產地非洲與中南美洲雙邊交換並引進英國葡萄牙語荷蘭等列強,
但茶業的產區還是長期侷限在大中華與印度的疆域內, 雖然歐洲貴族早已開始飲茶文化150餘年, 卻等到19世紀英國人才夾帶強大的武力打開全球茶葉種植的大門
茶一開始在歐洲是先風行於荷蘭與法國, 1606年荷蘭人首先從東南亞取得茶葉帶回歐洲,
而日後也發現倫敦海是委員會的委員-Samual Pepys, 於1660年9月25日的手札中紀錄了第一次品嘗茶的日期
茶的世界版圖擴張的很慢,主要是因產地-大清帝國的鎖國政策阻礙貿易的推進,加上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與高關稅也阻礙的茶飲的普及,
直到18世紀初,英國仍得靠大規模的走私才能滿足消費者日漸高漲的需求!
茶對我來說就像固執封閉自我的個體,但大抵不管是被動還是利益考量最終還是參與了世界的動態平衡,
讓我想起2015年跟M看的一部瑞典電影-明天別再來敲門(A man called Ove),
一個面目猙獰神智緊繃滿腦子今日就要自殺的歐維,怎麼讓自己的惡意軟化放逐內心接納別人的過程
E. 羅斯福路上的一扇任意門 - Bar M :
這次本來要去F推薦即將在三月底歇業的Swagger x 98, 但因與Y聊的過於自在忘記時間,
到Swagger時早已高朋滿座即使願意在店外喝, 仍要40 min的等待時間,
順著Google 的指引我們來到羅斯福路上的一間日式酒吧
進來一間酒吧, 我習慣
1. 快速觀察牆面擺設/ 室內明暗度/ 酒櫃擺設的姿態 : 判斷酒吧的目標客群與團隊是希望酒客順應自己創造的空間, 還是滿足追求流行的客群卻看不出團隊想呈現的故事
2. 招呼客人的聲音與團隊的互動默契 : 有些酒吧是以明星調酒師著稱, 但與身邊的調酒師卻沒有舒服的和諧, 比起獨奏與勉強協奏, 我更喜歡合奏,
推開門, 團隊是否互相支援, 與調酒間材料的整備與出酒, 團隊的默契也是店內氛圍的點綴, 對我這樣敏感族群會晴不自禁想要家如合奏模式
(其實前陣子去一間亞洲前50大, 2年前特別經驗酒單的細膩與強烈自我風格, 而如今我覺得坐在吧檯上卻如坐針氈 )
3. 酒單的設計 : 有些酒吧是以威士忌或琴酒藏酒著稱; Bar M原以為是以威士忌為主調; 翻開menu的瞬間才發現他多的是來自日本各地的琴酒團隊 !
從茨城県, 沖繩或北海道, 日本簡約又不重複, 每個酒標都看得出背後職人的構思!
今天跟Y共點了兩支酒, 兩支巧妙連貫禪意的酒品,
也透過老把戲-意象化點酒形容我們體會的瞬間
Yuru Tea - 陽光灑下的玉米田, 微風徐徐, 就像龍貓裡姐妹沿著玉米田騎著車髮絲隨風飄揚與大草帽
Barreled Gin - 浸潤了曾為橡木桶的木片, Roku以謙卑的姿態, 吐露橡木桶的氣息, 而靜靜回留的卻是暖暖的檀香, 告訴你所有的擔憂都是一場空, 世界沒有想像的複雜,
跟Y都一致同意這杯酒的意象很像日式庭園的枯山水, 礙於過度享受這邊的調酒, 在這裡就不提供barreled gin的照片了